公元1730年,清朝翰林官徐骏在给雍正的奏章中,不慎将“陛下”的“陛”字写成了“狴”字。雍正看后大怒股票配资中心,觉得这不仅是对自己身份的冒犯,更是失职之举,于是立即下令将徐骏革职。接着,徐骏又被小人诬告,称他诗集中的某些诗句含有反清复明的暗示,如“明月有情远顾我,清风无意不留人”。经过刑部的审讯后,徐骏被以“影射皇室”的罪名处决。
这一字之差,竟酿成如此悲剧,究其原因,正是帝王专制体制下的文字狱。朝廷中的官员都可能因一个小小的字误而丧命,普通百姓更是难以逃脱这类无妄之灾。
历史上,宋朝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文字冤屈。一个姓赵的员外,老年得子,正享受着天伦之乐,却因为一副“不小心”贴上的对联,差点命丧黄泉。幸运的是,一个路过的穷书生指点了他,使得赵员外及时察觉,避免了灾难。
展开剩余85%那么,这副“险招”的对联到底写了什么呢?为何竟能引来杀身之祸?而这个出言点拨的穷书生,又为何能一眼识破其中的玄机呢?
这位眼力超群的穷书生,正是宋朝三度宰相——吕蒙正。那时的吕蒙正,正是一个身世贫寒的书生,哪里能想到与赵员外结缘,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。
吕蒙正原本家境优渥,父亲吕龟图是朝廷的起居郎,母亲刘氏则是莱州的名门望族,吕家生活殷实,堪称中上层。然而,吕蒙正的父亲因听信妾室的谗言,将吕蒙正与母亲赶出了家门,生活瞬间跌入低谷。
据史料记载,有一年除夕,吕蒙正身无长物,只能用一张破草席抵挡寒风,蜷缩在四面透风的茅草棚中。寒风凛冽,耳畔是除夕的钟声,他心中却满是辛酸。看到仅剩的一些残羹冷炙,吕蒙正挥笔写下了“烂席挡风,满碟残肴除旧岁”的上联。大年初一,他又写下了“破衣蔽体,大煲冷饭贺新年”的下联,短短22个字,道尽了他生活的苦涩与无奈。
吕蒙正的困苦并非一时之事,他的青年岁月充满了窘迫与艰辛。在他年少时写下的《破窑赋》中,生动地记录了他贫困的生活状态:“白天寄住在僧院,晚上回寒冷的窑洞睡觉,衣衫单薄,薄粥抵不过饥肠辘辘,僧人对他心生厌弃,世人也未曾待他以尊重。”
尽管命运如此苛刻,吕蒙正并未抱怨或怨天尤人,他总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一切困境,认为这些只是命运的考验,不值得放在心上。正是这种心态,让他最终迎来了仕途的曙光。
公元983年,吕蒙正被任命为参政知事,调任朝中办公。初入朝廷,由于资历浅薄,出身低微,他曾受到不少大臣的轻视。一次,在上朝的路上,一位大臣指着吕蒙正对同僚说:“你觉得,像他这样的人,也能参政吗?”听到此话,吕蒙正并未生气,而是装作没有听见,轻描淡写地走开了。
他的同僚看不下去,打算上前与那位大臣理论一番,吕蒙正赶紧阻止:“若你知道了那人的名字,便难以忘记今日之事,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?”看吕蒙正如此宽容大度,大家纷纷感叹他的雅量,称赞他如同“宰相肚里能撑船”。
吕蒙正有一位幼年同窗,名叫温仲舒,两人一同考中进士,后来也在朝廷为官。与吕蒙正的低调稳重不同,温仲舒性格急躁且作风不端,曾因失误被贬职多年。尽管如此,吕蒙正却多次为温仲舒向宋太宗推荐,终于使他重回官场。然而,温仲舒并未感激,反而在人前多次贬低吕蒙正。此事终于传到了宋太宗耳中。
当吕蒙正再次在宋太宗面前夸赞温仲舒时,宋太宗不禁问道:“吕爱卿,您为何总是夸赞温仲舒,他却在背后诋毁您?”吕蒙正笑道:“我所做的,是为国选才,别人如何评价我,已不再重要。”
正是吕蒙正的宽容大度,赢得了宋太宗的尊重,并为他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。那么,吕蒙正与赵员外之间的故事,究竟是如何展开的呢?
公元975年,在一座宅院门前,几位文人正在争论一副对联的内容。突然,倪兴官——一位当朝工部侍郎的儿子,写出了对联并贴在了赵员外家门上。对联的内容是:“子当承父业”和“臣必报君恩”。赵员外看到后并未多想,觉得这对联言辞通顺,并没有什么不妥。
然而,吕蒙正却从远处看出了其中的问题。他站在人群外,冷冷一笑,随即大声朗诵道:“举目纷纷笑我穷,我穷不与别人同。腰间拔出龙泉剑,斩断穷根永不穷。”倪兴官听后怒气上升,反唇相讥:“一个穷书生,有什么资格指点我?”
吕蒙正不以为然,回应道:“你这对联颠倒了人伦,蔑视了君父,子不能在父前提及,臣亦不可在君前自报。”赵员外这才恍然大悟,意识到自己不小心犯了大忌,立刻请吕蒙正重新写了一副对联。
吕蒙正轻轻一笑,说道:“不必重写,只需将字的位置稍微调整,改成‘君恩臣必报,子当承父业’,便是正确的。”大家一听,顿时恍若大悟,赵员外也感激不尽。
吕蒙正的才华让赵员外十分钦佩,便有意将女儿黛菊许配给他。两人婚后,生活和谐,吕蒙正也因此更加专心学业,最终高中状元,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。
吕蒙正的为官态度、个人品质及其宽厚大度的胸襟股票配资中心,让他不仅赢得了民众的尊敬,也为他的一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瑞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